教育部簡報〔2023〕第8期
四川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、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,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,堅持戰略引領、組織創新、深度融合、系統推進,加快推動高??蒲薪M織模式改革,集聚力量有組織推進原創性、引領性科技攻關,努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、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。
強化重點領域攻堅,提升自主創新能力。一是加強基礎研究。制定《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計劃》,設立四川省自然科學基金,支持高校組建科研聯合體,開展基礎研究重大協同攻關。近年來,高校獲批基礎研究項目和經費均占85%以上,2022年四川省科技獎勵中75%以上的自然科學獎、技術發明獎均為高校獲得。二是加快關鍵突破。聚焦工業軟件、軌道交通、生物科技等重點領域,積極搭建大平臺、組建大團隊、集中大攻關,以創新引領破解卡點堵點痛點。如,四川農業大學攻克水稻育種等關鍵技術,服務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“天府糧倉”。三是加大協同創新。聚焦區域產業需求,打通創新資源流動壁壘,建設高校材料協同科創平臺,構建“廳(局)+市(州)+高校+企業”協同創新體系,形成政府建平臺、企業提需求、高校強攻關的創新格局,推動科研成果轉移轉化,努力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。如,2022年高校在相關材料產業領域實施重大攻關項目70余項,部分關鍵技術達到領先水平。
創新科研組織形式,打造戰略科技力量。一是強化戰略科技平臺建設。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,成立國家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高校參與的科創平臺,圍繞生命科學、電子信息等領域參與組建4個“天府實驗室”,高校建設國家級戰略科技平臺88個,占全省70%以上。二是加強戰略科技人才引育。出臺《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舉措》,每年單列安排高校引才育才獎補資金2億元。實施高校優秀青年團隊建設計劃和天府科技英才培養計劃,設立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項目,促進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。積極推進專職科研隊伍建設,遴選一批具有較強創新研究能力和潛力的青年人才,組建跨學科、跨領域優秀團隊,進一步夯實有組織科研基礎。三是創新一流學科建設機制。制定《高等學?!半p一流”建設貢嘎計劃》,投入經費31億元,建立基礎學科、應用學科、交叉學科分類發展機制,依托一流學科布局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臺,持續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。四是優化產學研一體化布局。與企業生產、市場需求相結合,發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、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技術需求“三張清單”,推動實現供需精準對接,促進人才鏈、學科鏈、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,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。
深化體制機制改革,激發科研創新活力。一是推進成果轉化改革。強化有組織科研組織保障和資源配置,探索開展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,推進實施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前非資產化管理改革試點,加強部門協同、鼓勵創新改革,探索打造職務科技成果評價、管理、轉化的新路徑新模式。截至2022年底,高校完成職務科技成果分割確權1200余項,新創辦企業500余家,帶動企業投資近115億元。二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。出臺《關于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權的若干政策措施》,加大科研領域“放管服”改革力度,賦予科研項目負責人更大的科研自主權,更好地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。實施科研項目“揭榜制”和科研經費“包干制”試點,推動“科創十條”在高校落地落實。健全分類評價體系,出臺32條具體舉措破除科技評價中“唯論文”不良導向,完善科研成果衡量標準,引導科研人員積極參與重大任務攻關,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。三是實施“三個倍增”行動。推進實施科研經費、產出、轉化“三個倍增”行動,組織開展“對標競進、爭創一流”活動,出臺《關于推動高校強化科技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指導意見》《關于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行動的意見》,推動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建設,打造跨高校院所的新型中試研發平臺,2022年高校簽訂產學研合同超萬項,平均年增幅超30%,有力促進科技成果完成科學研究、實驗開發、推廣應用的“三級跳”,不斷推動創新價值實現和創新驅動發展。
版權所有: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:教育部.政務
京ICP備10028400號-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:bm05000001